绵阳市科技计划项目
高花青素优质豇豆品种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
优质紫豇豆生产技术规程
承担单位: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二0二二年十二月
前 言
优质紫豇豆生产技术规程目前尚无地方标准,为规范生产特制定本标准。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起草单位: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徐冬梅、黄海涛、王治斌、文静、李家慧、牛义松、张杰、古咸杰。
优质紫豇豆生产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优质紫豇豆栽培的产地环境条件、播种、生产管理措施等。
本文件适用于绵阳行政区域内豇豆种植生产区。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3416.7 蔬菜病虫害安全防治技术规范第7部分:豆类
GB/4286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
NY 2619 瓜菜作物种子豆类(菜豆、长豇豆、豌豆)
NY5010 无公害农产品蔬菜产地环境条件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农家肥
利用鸡、猪、牛、养的排泄物为主要原料,经堆制、腐熟后适用于土壤的有机物料。
3.2
紫豇豆
豆荚紫红,富含花青素的豇豆。
4产量指标
每667m2鲜荚产量1700kg~2200kg。
5产地环境
应符合NY/T 5010的规定。种植地块宜选择土壤pH 6.5~7.0、土壤疏松肥沃、有机质含量丰富、排灌方便的沙壤土或壤土,不能与豆科作物连作。
6栽培技术措施
6.1 整地作畦
6.1.1 整地
实行三年以上轮作,深翻土壤25 cm~30cm。
6.1.2施基肥
肥料使用应符合NY/T 496规定。
作畦时每667m2施入腐熟农家肥2000kg、过磷酸钙25kg~40kg、三元复合肥50kg并加入200 g~300 g硼锌等微肥作基肥混合沟施。
6.1.3 作畦
畦宽1.3m~1.4m(包沟),高20cm~25cm,要求畦面平而土细。
6.1.4 铺滴灌带
沿栽培畦延长方向铺设滴灌管(带),并与供水管道相通。
6.1.5 铺地膜
畦上覆盖1.4m~1.5m地膜,四周压严。
6.2 播种
6.2.1 品种选择
选择高产、抗病、优质的紫色豇豆品种。如:绵紫豇1号、春秋红紫皮豇豆等。种子质量应符合NY 2619中的规定。
6.2.2 种子处理
播种前选择饱满、有光泽的种子晾晒1d~2d,严禁暴晒。
6.2.3播种时间
6.2.3.1设施栽培
春提早大棚栽培2月下旬~3月上旬播种。小拱棚地膜栽培3月上旬播种。秋延后大棚栽培8月上中旬播种。
6.2.3.2露地栽培
3月中下旬~5月上中旬、7月中旬~8月上旬播种。
6.2.4播种方法和用种量
6.2.4.1播种方法
春季设施栽培宜育苗移栽,可采用穴盘育苗,每穴播种2粒,播深2cm~3cm,播前穴盘浇透水,播后覆盖地膜。露地栽培及秋延后大棚栽培宜直播,采用穴播,每畦种植2行,宽窄行种植,宽行行距70cm~80cm,窄行行距60cm,株距为30cm~40cm,每穴播种3~4粒保证全苗,播后覆土2cm~3cm。
6.2.4.2用种量
育苗移栽每667m2用种量1kg~1.5kg,直播每667m2用种量1.5kg~2kg。
6.3.苗期管理
育苗移栽苗出苗前保持棚内白天温度25 ℃~28 ℃,夜间温度16 ℃~18 ℃,苗出齐后保持白天温度20 ℃~25 ℃,夜间温度15 ℃~16 ℃,定植前5天,适当炼苗。
6.4定植
育苗移栽苗2叶一心时定植移栽,宽行行距70cm~80cm,窄行行距60cm,株距为30cm~40cm,为提高花青素含量,建议每穴留苗2株。直播苗2叶一心时补苗,1片~2片复叶时定苗,每穴留苗2株。
6.5 田间管理
6.5.1肥水管理
灌水应根据土壤墒情,苗期、伸蔓期应控制水肥,若没有出现干旱、脱肥症状,一般不浇水、不追肥,防止植株徒长而影响开花和座荚。当第一花序座荚后采用膜下滴灌,保持土壤湿润,并及时追肥,每667m2施高钾型大量元素水溶性冲施肥5kg~10kg稀释300倍通过滴灌带施入;此后每隔7d~10d追施一次肥,防止脱肥早衰;从初花期开始每7d~10d叶面喷施0.3%磷酸二氢钾溶液,以延缓衰老。多雨季节及时排干渍水。
6.5.2 搭架引蔓
植株蔓长到20cm~35cm时,及时搭“人”字架或吊蔓,架高在2.5m以上。人工辅助引蔓上架,引蔓在晴天中午或下午进行。
6.5.3 植株调整
结合引蔓将主蔓第一花序以下侧芽及时剪除,促进主蔓早开花。
6.5.4 中耕除草
除草原则是:适时、除早、除小、除了。所有杂草全部刨除田间。结合除草进行中耕松土,一般中耕3~4次,保持土壤松散。
6.6病虫害防治
6.6.1防治原则
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无害化治理原则。
6.6.2农业防治
—轮作换茬,与非豆科作物轮作3年以上。
—将前茬作物的病叶、残枝败叶和杂草清理干净,保持田间清洁。
—深沟高畦,严防积水。
—增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少施化肥,防止土壤盐渍化。
6.6.3 物理防治
—银灰地膜覆盖趋避蚜虫。
—悬挂黄板诱杀蚜虫、白粉虱,黄板规格25 cm × 40 cm,每667 m2悬挂30张~40张。
—悬挂蓝板诱杀蓟马,蓝板规格20 cm × 30 cm,每667 m2悬挂25张~30张。
—频振式杀虫灯、黑光灯诱杀豆荚螟。
6.6.4 生物防治
利用植物源农药、微生物农药等防治病虫。新植霉素防治细菌性疫病;桉油精防治豆荚螟。
6.6.5 化学防治
应严格执行GB/T 23416.7、GB/4286中的规定,注意交替使用农药。
豇豆病害主要为锈病,其次为疫病、枯萎病和根腐病等,虫害主要是蚜虫、豆荚螟(见附录A)。
6.7采收
豆荚柔软饱满,种子未明显膨大时采收。采收初期3~4d采收一次,盛期1~2d采收一次。